宏亮瞻局丨万吨大驱背后的中国海军区域防空之路(下)
有源还是无源、固定还是旋转、分散还是集中……在当时,中国国产第一代区域防空舰似乎并非只有“宙斯盾”一条路可走。
如果仅从性能指标看,有源技术加固定多面阵(至少3面就可以实现360度覆盖)无疑是最完美的。有源雷达维护更方便、可靠性更高、雷达发射能量易控,而且因为没有行波管节省了不少空间,舰艇适配性更好;而且,固定式多面阵雷达是真正的全向电扫雷达,其数据更新理论上没时间间隔。但是,单面或双面雷达就不同了,以法国EMPAR雷达为例,其必须旋转一周才能更新一次全空域数据。至于指挥系统是分散还是集中,恐怕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别,分散模式的优点是可靠性与战时安全性更好,即便一部分系统被摧毁,也不影响其他分系统工作;集中模式的指挥效率则会更高一些。
显然,上述原则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都是不难理解的。作为在该领域的后发国家,中国的最佳选择肯定是对国外经验的优势集成。
2005年10月18日,中国第一代区域防空舰052C首舰“兰州”号正式加入南海舰队。052C装备了类似美国“宙斯盾”系统的相控阵雷达及俄式风格的冷发射圆形垂发系统。不过与标准的俄式“里夫”防空系统相比,052C的“海红旗”9导弹发射井每单元只有6个发射管,比“里夫”少2个。这套系统的最大改进是放弃了“里夫”的左轮式发射,每个发射管都能直接发射导弹,来提升了齐射速度。全舰的区域防空弹总携带量为48枚。
052C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艏楼四周加装了四具固定式有源相控阵天线型雷达天线外罩为弧形,这是气冷系统的静压箱,而天线本身则是平的。
当“兰州”号服役时,外界一致认为中国海军的目标就是打造一支类似于伯克级的美式区域防空舰队。然而早在052C服役之前的2002年4月,中国还从俄罗斯购入了两套“里夫”M舰载区域防空系统。果然,一艘俄式区域防空舰“沈阳”号在2006年服役,同型舰“石家庄”号也很快交付海军。在已拥有更先进的国产同类舰艇的情况下,这两艘051C型区域防空舰的出现当时让外界颇为费解——无论是雷达还是左轮式垂发系统,无一不是纯粹的俄制产品。该系统中的30N6E1相控阵雷达最大搜索距离为300公里,全舰配备6组8联装共48单元垂发系统,与052C相当。
中国为什么同时发展两款完全不同的区域防空舰?接下来,是进一步批量生产“宙斯盾”风格的国产052C,还是购买技术专利,建造更多的俄式051C?中国海军直到6年后才给出答案。在之前下水的4艘区域防空舰连续服役后,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海军整整6年没有一艘新型区域防空舰下水。可想而知,海军与造船工业界内部的争论与分歧肯定存在。头两艘052C采用了太多的国产新技术,需要一些时间完善和验证。而装备成熟系统的两艘051C则可以每时每刻投入实战。
孩子肯定还是自己的好!052C的3号舰“长春”号于2010年终于滑下船台,051C之后却再没有一艘新舰开工,一切争论就此结束。052C的6号舰“西安”号于2015年2月服役,这也是最后一艘该级舰。在此之前,第一艘052D“昆明”号已经于2014年3月入役南海舰队,且至今已经有十余艘新舰下水。
052D外形上的最大特征是把052C的弧面相控阵雷达换成了类似“宙斯盾”的平面阵雷达,且4个阵面的尺寸更大,这意味更多的发射单元与更大的发射能量。由此能够推断,新的346A型雷达应具有更远的探测距离和更高的探测精度。其取消了过去346型雷达气冷系统的弧面外罩,显示出中国已发展出配合有源相控阵系统的内部液冷设备。由于液冷系统的冷却效果更好,这对于提高雷达发射功率意义重大。
该级舰还装有一部2坐标远程搜索雷达,这也是典型的美式“宙斯盾”配置。尽管现代舰载大型相控阵雷达已能实现远程搜索,但在300公里以外的空域一般只偶尔(一分钟数次)分配波束。如果持续全功率搜索,其惊人的耗电量所占用的燃油会大幅削减舰艇续航能力,同时降低雷达寿命。因此,用一部2坐标雷达来弥补相控阵雷达早期预警能力的不足是较为贴切的。而欧洲防空舰的远程搜索警戒一般会由一部3坐标雷达来承担,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舰载相控阵雷达的远程搜索能力已能与AN/SPY-1相媲美,并超过欧洲产品,因此不需要3坐标雷达来提供精确的目标坐标。
052D型舰的的另一大改进是将原来俄式的圆形垂直发射单元换成了美式的矩形单元。其在舰桥前方与机库前方分别配置一套4组8联装垂直发射系统,共64个发射单元。该系统是依照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在2006年颁布的《水面舰艇导弹通用化垂直发射装置通用要求》设计的第一种通用、冷热共用舰载垂直发射系统,能相容于冷发射的“海红旗”9防空导弹以及其他冷/热发射弹种。
总的来看,052D的技术试验色彩仍然很浓。其在有限的船体平台上安装了中国海军多种刚刚研制成功的区域防空模块。其中,新的平面阵雷达和通用垂直发射系统让该级舰的美式风格更明显。从当初并行发展的051C与052C,到今天的052D,中国海军的区域防空舰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彷徨与犹豫。我们在052D上已基本看不到俄式区域防空技术的痕迹,这无疑为中国之后的区域防空舰发展明确了方向。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052D型舰7000吨左右的排水量决定了其与伯克和爱宕级尚不是同级别的对手。由于吨位不够,052D只配置了64单元的通用垂发系统。也就是说,即便发射筒内的导弹全是“海红旗”9,052D也只能带64枚区域防空弹——这还是放弃了所有点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对陆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该舰取消了反舰导弹发射架)的“极端”结果。相比而言,超过1万吨的提康德罗加级配备128个通用垂直发射单元,超过9000吨的伯克级与日本的金刚和爱宕级也配备了96个垂发单元。此外,与俄制区域防空舰的代表光荣级相比,后者虽然也只有64个垂发单元,但由于排水量重达1.2万吨,其可在搭载64枚区域防空弹外,再加装12个SS-N-12远程重型超声速反舰导弹发射筒,以及大量独立安装的点防空导弹系统。
在抗饱和打击能力上, 光荣级与051C均只有一部“顶盖”制导/照射雷达,可以同时引导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导弹齐射间隔为3秒。提康德罗加级有4座SPG-62照射雷达,可同时拦截16个目标,伯克、金刚和爱宕级则只有3座SPG-62,可同时拦截12个目标。美制MK-41垂发系统的齐射间隔只有1秒。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拦截数据均只是理论上的,由于照射雷达的扫描扇面有限,只有来袭目标从理想分配的各个方向实施攻击时,每部照射雷达才能同时发挥最大拦截功能,而真实的战场情况显然要复杂的多。
我们在052D与052C上均未看到任何照射雷达,根本原因是“海红旗”9采用了主动雷达末制导,无需在末制导段依赖舰上照射雷达指示目标。此外,这可能也代表着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的346A雷达的多目标解决能力与远程探测精度要好于AN/SPY-1。由于“海红旗”9无需受照射雷达火力通道与扫描扇面的限制,因此理论上052D的抗饱和打击能力比伯克级更强。
在做单纯横向性能比较的同时,我们也很有必要对双方海上编队的防空需求做一番审视。美国海军研发“标准”-2导弹、“宙斯盾”系统、MK-41垂发系统的初衷就是拦截苏联海军的超声速饱和打击,其防空压力非常大。而目前美国海军自身的反舰导弹则主要是舰载和机载的“鱼叉”。该导弹最大射程仅为100多公里,飞行速度只有0.75马赫,在现代舰艇编队的多层对空防线面前,“鱼叉”成功突防的可能性不大。这无疑是美国海军舰艇的防空能力普遍强于苏俄舰艇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那些服役时间不长的中国现代化舰艇来说。拦截“鱼叉”,甚至发射“鱼叉”的“超级大黄蜂”的难度肯定要比击中美国航母低得多。无奈的是,现有防空舰艇的区域防空弹载弹量只有48-64枚(实际很难达到)。如果是在缺乏近岸基地补给的远海持续作战,面对蜂群般的敌机与亚声速反舰导弹的持续攻击,即便抗饱和打击能力再出色,也很可能面临无弹可打的窘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确需要建造更多的重型区域防空舰,比如“万吨大驱”055。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不见不散。)